弘扬河湟文化   
 
 中文 ENGLISH
     
河湟皮影戏溯源

民间艺人  河湟地区的皮影戏是木偶戏的一种,是我国古老的戏曲艺术之一。河湟地区的雕刻艺术家们早期用纸质作刻制影人的原料,后改用牛皮或驴皮。皮影较纸影易于保存,皮质薄而透明,光照效果好,雕镂成形比纸影精美。河湟地区的群众把皮影戏叫“牛 皮影”或“驴皮影”,也叫“影子”或“灯影戏”。河湟地区的皮影艺术很有特色, 它在长期的发展形成过程中,艺人辈出,唱腔多样,剧目繁多,影人雕刻造型精美, 是河湟地区的民间艺术遗产之一。

   河湟地区的皮影,是由陕西传入的。主要分布在民和、乐都、平安、西宁、大通 、互助、湟中、湟源等东部农业区。何时传入河湟地区无历史记载,据已故著名雕刻 艺术家张生华先生在世时推算,迄今已有二百年。皮影雕刻制作历史有百年之久。传 说第一代雕刻艺人可追溯到陕西罗氏人(名字不详)。清末咸丰年间(1851年 ——1861年)他从民和、乐都、平安、西宁、大通、互助、湟中、湟源等地耍狗熊卖艺、兼雕皮影,河湟地区的人们称他为“罗狗熊”。从他传艺始,至今已有五代传人。已故的著名雕刻艺术家张生华、马福、魏珍、甘世霖、祁永昭等,他们为河湟地区的后世人们留下了许多雕刻珍品。

  解放前由于河湟地区文化贫乏,生产落后,交通不便,群众欣赏戏曲主要靠业余剧团和灯影戏班,故在河湟地区有“一影二戏”之说。灯影戏成为河湟地区群众一项主要文娱活动。它和当地时令节日、民俗风情相联系。河湟地区的传统庙会、节日很多,每逢节日庙会,集市贸易,都有传统的文体活动。例如赛马会、花儿演唱会、耍社火等,灯影戏是必演的节目之一。例如平安县每逢中秋节至今少不了灯影戏。有时几台戏班同时上演,观众人山人海,场面十分壮观。灯影戏的演出不仅为节日庙会增添了喜庆色彩,而且群众习惯以“唱灯影”祭祀神明,祈求丰年,灭灾降福,来表达河湟人民的美好愿望。

  灯影戏多分布在河湟地区的农村,并且都是业余戏班,他们以农为主,农闲搭班演唱。演出形式有以下几种:村民自筹经费请戏班演出;庙会上个人出钱以“还愿”形式为众人演出;富贵人家结婚,祝寿喜庆仪式,请戏班助兴;戏班的组成以影箱为单位,一般拥有影箱的箱主领头组成戏班。也有一家成员组成的“家庭班”,还有“官办”、“村办”的影箱,到时请戏班演出。灯影戏在河湟农村山区广为流传的另一重要原因在于它制作简便,原料就地可取,材料低廉,演出不受舞台、灯光、场地的限制。大至广场,小至农家庄院,一盏灯,一片布(早期用清油灯当光源,白纸当屏幕),一个演员可扮生、旦、净、丑等不同角色,一个戏班少则四、五人,多则六、七人就可表演,一头毛驴可驮走全部道具。农闲走乡串镇,行走轻便,适合山区巡回演出,适合河湟地区群众自制、自演、自娱的活动特点。灯影戏是流传于河湟地区表演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以当地特有的“影子腔”为主要曲调,剧目上百余种,其形式可分三种:一是“大传戏”,也叫连台本戏,可连续上演十天半月。以历史剧为主,根据《杨家将》、《三国演义》、《封神演义》、《西游记》等历史故事改编。二是单本戏,河湟地区的群众叫“窝窝戏”,多是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例如《花园会》、《法门寺》、《忠孝图》等。其次是折子戏,以优美的雕刻造型和河湟地区的地方唱腔“影子腔”相结合,用乡土方言道白,群众说:“戏中有画,受听。”河湟地区的皮影艺术以乡土艺术的乡土情感和艺术魅力至今仍为河湟地区的广大群众所喜爱。

友情链接
 
   
地址:青海省湟源县大华镇中心学校    电话:0971-2490112     大华镇中心学校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