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故事周刊 第078
 
发布日期:2011年12月26日
 
西部故事项目
  在资助贫困学生的同时,让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对家乡的风土人情、特产特色以及身边的感人故事进行观察和采访,并通过制作网页讲述自己身边的故事。西部故事项目是一个让西部的孩子介绍自己、融入更大的世界的计划,是一个帮助孩子们读书、学习、生活的计划,是一个从孩子做起改变他们家乡的未来的计划。

  西部故事项目实施以来,学生们已经发布53,000多篇故事及210,000多张图片,目前爱心人士通过关怀西部电子公益平台已经资助166所学校14,399名学生6,285,575元,捐助101所学校4,215,038元,医疗救助214,023元,累计捐助10,514,636元。

 

 

四川火炬初级中学   邹文慧

  我叫邹文慧,是个文静爱学习的女孩。父亲因病的离去使我和妹妹原本幸福的童年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幸福的家推向了贫困的深渊。原本开朗的母亲变得沉默,为了我和妹妹上学, 妈妈从早忙到晚。我和妹妹也在课余时间尽量帮助妈妈,我们想通过我们的方式来帮助我们这个苦难的家庭,早日登上幸福的彼岸。

点击查看邹文慧的更多资料   我要帮助他

 

陕西南郑大河坎中学   袁超

  我是陕西省南郑县里八沟村的一名高中学生,我家里共有五口人,都出生于农村。爷爷早年由于患有精神分裂症,在他平时较清醒的时候没有什么问题,与常人没有两样,但如果发起病来就会打人打东西,我奶奶的手臂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而被爷爷打断了,导致现在也没能办法干活。
   由于奶奶没有办法干活,爸爸害怕爷爷发病时出去伤人也就不让他外出,家中的收入都花费在治病上了,家中的经济状况不好,爸爸被逼外出打工,妈妈就在家中务农,今年爸爸在外出买东西的路上骑摩托车出了车祸,左手的肩膀摔成了粉碎性骨折,虽然总算治好了,但光医疗费用就花了大约三万多元,还不包括现在平时的药费。
   本来在上高中的时候,我本打算不上了,但母亲坚决不同意,她说无论如何都让我读完这三年高中,我也想以最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父母。
   但有时看到父母为我的学费而煎熬时,我真不忍心。
   我真希望有好心人来帮助我完成高中学业,实现我的理想。

点击查看袁超的更多资料   我要帮助他
查看更多学生申请资料

 

 

访翻山铰子传人——吴华德
四川 响滩中学 赵代清老师

  西部故事会员学校参加“国际网博会”,2010年我们响滩中学获得金奖,2011年我们要争取白金奖,计划的题材是我县的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翻山铰子。两年前我们就收集了一些资料,今年9月我们就开始筹备,国庆假期间去文化局文化馆拷贝了视频图片等相关资料,10月初与翻山铰子传人——吴华德电话联系多次,终于敲定10月18日去采访这位传奇的民间艺人。

  早上8点,鹏洲、子浩和我三个老师背了相机出发了,同去的五个学生早就等在校门口了。我们的车在乡村公路上颠簸了1个多小时,不知道翻了几座山,过了几条沟,终于无路可走,就停下来了。我们迫不及待下车一看:青山环绕,绿树丛生,浓雾弥漫有。道旁有路牌:高峰乡天堂村,同学雀跃起来:“天堂到了啊!”一个农民模样的中年人从若影若现的雾中房屋中快步走出来,满脸笑容的一边与我握手,一边说:“我以为你们找不到路哦。我是擦铰子的老吴,早就等你们了。”

  我们跟着老吴走上了一条小路,上一座了山墚,下了一道山沟,过了一道山崖,来到了一块山坪。老吴指着前边的说:“这是吴家坪,我的家到了。不远,不远哈。”此时雾散了,太阳出来了。我们顺着指示望去,只见山崖下的大块坪地中间卧着的几座青灰色的瓦屋,旁边还横卧几墩黑色的大石头,周围的立着几棵高大的柏树,树下的蒿草与庄稼一样茂密。屋顶上冒着青青的炊烟,牛羊在草坪上悠闲的吃草,农民在田间忙碌的耕作。我们随老吴走进了一个农家院子。这是一座在川东北常见的砖木结构的三合面瓦房,后头靠青山,前面院坝对大田,四周种柏树果木,院子的前边围栏了养着几只鸡,狗在院坝里摇着尾巴也不咬我们。院子里打扫得十分干净,屋檐的台阶上放着两张方桌,已经有人着这里打麻将。老吴热情地招呼在堂屋前坐下,家人随即上茶递烟。老吴说:“我喜欢热闹,乡亲们平时都爱聚集在我家里玩,说是要看我擦铰子,这里就成了邻居的活动中心。”

  休息片刻,老吴引我们进到堂屋,只见正中端正得挂着金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证书,老吴很自豪的取下证让我们看书,接着带我们在卧房看表演光牒。一边打开电视机,他一边介绍说:“这是我们在上海世界博览会的表扬,还有在北京,在成都,在巴中的表演等等。内容多,要放四个多小时呢。我只给你们看精彩的。看中间的就我和我弟弟,叠罗汉最高的就是我。”我们看到精彩处都啧啧赞叹。老吴叹道:“当年我跳得高,是不错哦。现在老了啊!”看了一小时光牒,我们对翻山铰子有了一些了解,学生们迫不急待要看老吴的现场铰子表演。

  老吴叫来了一个侄子打小鼓,两个弟弟吹锁呐,自己手就在院子里表演起“擦铰子”。一些村民也跑来围成一圈热闹,吴华德目光闪亮,腰杆挺直地站在院坝中间,立正亮相。只见他双手飞快的舞动一对带红色绳索的铜钹,踩着蹦嘣的鼓点不断变换身形手势和脚步。系在绳索两头的铜钹时而上下翻飞,前后撞击,左右飘飞,时而像飞碟飞速旋转。双钹相击喀嚓喀嚓地发出金属的清脆乐声,哩哩啦啦的锁呐奏出欢快的曲子。老吴翩翩起舞,似打太极拳,似舞流星锤,似行远古祭祀仪式,似跳现代流行舞蹈。他目光随钹转,脸上表情历尽喜怒哀乐,时而肃穆庄重,时而嘻哈滑稽。他完全不像近50岁的人,越舞越兴奋,越舞越忘情。我们看的眼花缭乱,时而敛声屏气,时而呼喊叫好。一曲下来老吴已经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了。乡亲们都称赞他不减当年,他叹道:“人老了,艺生了。”老吴地哥哥说:“我二弟年轻时候英姿飒爽,连演3个小时不下台。有一次演了个通宵啊。”老吴一听说当年就学起跑江湖的腔调:“客位们,请雅静。听我小吴说分明,文官师来武官匠,我转过身来拜八行……乐洋洋喜洋洋,听我小吴说端详。”引来一阵掌声和笑声。

  老吴说:“刚才表演是行业里常见的平地铰子,没有什么艺术。我们的绝活是高台铰子。”我们想看高台铰子,就七手八脚抬出了他家的桌子板凳。老吴不客气,一跃跳上高台,在一平方大的桌子窄窄的高台表演套路,如履平地,飞舞自如,像广东的狮舞,也像吴桥的杂技,动作难度大,处处惊险,十分精彩。表演结束老吴说:“好久没有表演过了。以前我上三层台比屋檐高。要是再年轻20年我还要在更高擦铰子!”

  接着,老吴讲起了他的铰子故事。

  他是平昌县高峰乡关房村人。从小就喜欢听歌,爱做搞笑动作,喜爱吹唢呐,看表演翻山铰子。读完初一上半期后,家里贫穷,他就辍学学艺。

  在师傅家的院坝里,18个徒弟排成行,上下前后左右快速翻舞一根两尺长的红布绳,绳索两头分别系有1个1斤重的纯铜钵,钹要按节奏撞击出乐声。师傅脾气不好,表演不到位,动辙就骂人。像小帽子似的铜钵舞动不到位,就会打在自己身上,有时打成伤口流血。吴华得手臂一个个伤疤现在还清晰可见。因实在太苦、太难学,有5个人坚持 4天就偷偷跑掉了。

  吴华德想到家里的境况,咬牙拼命地舞铜钵。晚上打起火把学到12点,把铜钵舞得劈劈啪啪地响。早上天没亮就躺在床上舞动两只手比画动作,反复揣摩要领。就这样学了1年多,身子骨活动自如了,红绳索两头的纯铜钵无论咋个舞动,都会碰在一起,不会砸到身上了。在师兄弟中只有他和他师傅的儿子两个人真正学到了“翻山铰子”的表演技艺。

  学艺初成,吴华德就跟随师傅到邻近的农村表演。腰系一根又粗又长的红带,头戴一块用竹笋壳做的面具,脚穿一双白色的帆布鞋,手舞一对精巧的铜钵,做一连串的滑稽搞笑动作,赢得观众的阵阵喝彩。

  他在四里八乡名气越来越大,成了有名的铰子师傅。 18岁时,吴华德就开始收徒弟,成立了一支最精干的“翻山铰子”表演队,奔走相邻的几个县农村,为农村婚嫁喜庆活动表演节目。 有人请就出门挣钱,没人请就到各地去找人当场比赛,切磋技艺。最大的一次比赛是在平昌县的涵水镇小学操场上,五支‘翻山铰子’队激烈角逐两天。

  后来打工潮起,翻山铰子衰落了。2008年他去福建打工,临走时也将唢呐、锣鼓、铜钵等乐器塞满了一口袋,随身带上。到了福建他也找了几个老乡成立了一个草台班子,天天晚上到晋江市一个操场上表演‘翻山铰子’,吸引了许多观众看稀奇。在外打了两个月工,他舍不得他的“翻山铰子”,又回到了老家。徒弟们都外出打工去了,他这个“光杆司令”不得已就教自家的三个兄弟和年仅12岁的儿子敲锣、吹唢呐,临时组成一支表演队,继续走村串户表演。他觉得虽然挣不到钱,有快乐、自在,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个手艺传下去。 “翻山铰子”是一种挥舞和击铜质小镲的男子舞蹈。川东北有俗语云:“离了和尚不念经,离了铰子不送亲”。 平昌、巴中、达县、营山、仪陇等县农村婚嫁时一定要有浓厚喜庆气氛的翻山铰子和唢呐表演。“翻山铰子”表演距今有150多年历史。

  2007年,“翻山铰子”参加了第14届全国“群星奖”大赛并获奖。2008年7月,“翻山饺子”被文化部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歌舞类);2009年7月,文化部确定吴华得为“翻山铰子”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老吴讲完他的故事,我们就现场学习了几个动作。真感受到了其中的乐趣,也体会到表演的难度。 不久,老吴家的农家饭菜香起来。老吴说:“我走走南闯北吃的是百家饭,遍尝川东北美味。我家里也有了百家菜谱,你们一定要好好尝啊。”桌上先摆十盘十样荤素皆有的凉菜——说是下酒菜,然后是十大碗色香味具佳的热菜——说是主菜。我们吃得很饱,打着嗝儿。老吴一家还说不停的劝说:不要拘礼,农家土菜要吃饱啊。 品尝了老吴精彩“翻山铰子”,也品尝了老吴家的丰盛的午餐,我们才恋恋不舍地离开老吴的山里平坝。在离别时只听老吴说:你们学校一定要请我表演翻山铰子哦!不收钱。我们不住的点头,也不住的挥手……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陕西 南郑大河坎中学 袁超

  在许多城里的小孩还在母亲或父亲的怀抱中享受着父母的爱护的时候,当城里的小孩还在幼儿园里面接受着启蒙教育的时候,当城里的小孩还在围着爷爷奶奶要高档玩具的时候,他们可曾想到在遥远的山村还有一群与他们年龄相近的孩子已经开始品尝到了生活的艰辛。

  这里是地处陕西省南部的一个小山村,在这里生活的人们都已经习惯了这种艰苦的生活。在这里种庄稼是一种无赖的举措,因为人们已开始感觉到了仅仅家里的那点田地想对自己家进行一些在的改变已经是空想了。于是就有大量的青壮年选择了离开自己多年生活的家乡去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打工。

  在农村人们早就意识到不管你多么卖力,一亩田最多产水稻1200斤,再加上一季小麦,除去自己的化肥、农药、种子还有自己的劳力每亩田最多赚300元,而这种情况不是每年都有好运气的,因为收成好不好除了自己努力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老天爷说了算,如果天气不好辛苦一年可能连成本都回不来。

  由于大量的青壮年都背井离乡去远方打工,因此家里留下的就只有老人和一些小孩还有就是一些没有多少技术村民了。平时老人们除了要将留下的庄稼活干完外还担负着另外一个重要的使命那就是照成他们留下的小孩。由于农村老人们本身身体就不太好再加上年龄较大,他们的精力就显得不够。

  由于繁重的家庭劳动整天缠绕着这些老人们使他们没有精力来照成这些小孩,于是你就可以看到一个五六岁的小孩背上还背着一个一两岁的小孩,他这是在替家长来看管弟弟或妹妹。你还可以看到一些七八岁的小孩身上背着比自己还高的背篓,他这是在为家里打猪草。当城里的小孩看到这些感人的场面时不知他们该做何感想?

  在农忙的时节这些现象最多,因为为了抢种和抢收农民必须在这几天内将田里的活干完,否则就影响到下一季的庄稼。这时的人手就显得格外紧张了,显然光靠爷爷或奶奶们是不够的,于是家里的小孩就加入到了这个队伍当中,别看他们年纪小但干起活来可一点也不含糊。

  毕竟这些小孩年龄还小还不能干一些重活,于是一些相对较轻的活就落到了这些孩子身上,如回家给爷爷和奶奶做饭或为他们送水等,在田间地头你总可以看他们的身影。有些年龄较小的孩子由于还没有学会干家务更别说干其它一些农活了,而爷爷奶奶又担心把他们放在家中不放心,索性就将他们带到田里的一个角落任他们去折腾。

  到插秧的季节,孩子们为了让自己的爷爷奶奶少干活,于是他们就主动帮大人们干起了拔秧苗的活。别看他们一次只能拿上一点,可是他们的架式看起来却很专业。虽然中午的气温有些高,但他们没有丝毫退场的意思,也许此时城里的孩子还在凉爽的屋子里面睡午觉哩。这些都是城里的孩子没有经过的,但农村的孩子却从小就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

  在农村每到农忙季节,劳力少的家庭就显得孤立无援了。这时要在几天内将田里的庄稼全部都收割回家,而且必须赶在天气好的情况下将它们进行晾晒否则就有可能收割回家的庄稼眼睁睁看着它霉变甚至烂掉。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么他们的心里的难受程度可想而知,那么今后他家就面临没有粮食吃的危险。

  农村的小孩从小就亲眼看到了父辈甚至祖父辈的艰辛,从小也就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当农村的小孩刚8岁左右时他们除了要照顾自己的弟弟或妹妹外(农村家庭大多都生二胎),还要为大人做许多事。例如当大人们在地里干活进,他们要为家里大人做饭,可是对于城里小孩来说别说做饭了他们可能连扫地之类的家务都没有干过,他们也渴望自己的父母呆在自己身边来细心照顾自己,自己平时有什么心里话可以与父母来谈心,但他们面临的是如果这样做整个家庭就会陷入无法生存的境地,因此他们选择远走他乡去谋生。

 

父亲做馍馍
青海 大通县西山中学 李全芳

  在我们家里,我的爸爸什么都会做,比如做馍馍呀,因为我从小失去了母亲,我的爸爸就是我的妈妈。爸爸做的馍馍从外表看起来不是很漂亮,但吃起来特别的香,我很敬佩我爸爸做馍馍,因为我们这边没有几乎没有男的做摸摸的,所以爸爸做摸摸的过程被我拍摄下来了。

  爸爸首先把含有酵母菌的面用水在陶瓷盆里泡开,里面再加一些面调成粥状,放到热一点的炕上等待发酵,发酵的时间大概要等半天时间,等到面发酵好了就成了有泡沫状的发酵面。再用干面粉和着发酵面一起用加有小苏打的温水拌匀,揉成软的面团。

  爸爸把揉好的面团加少量干面粉,用手轻轻打平,把面团放到事先加热的锅里,锅里放了少量的菜籽油,这样烙出来的馍馍,又黄又香,而且不粘锅。爸爸现在加大了一点火力,好了,等待馍馍出炉了,不过爸爸说中间要把馍馍翻了一遍,不然熟的慢而且不好吃。

  爸爸做的馍馍出炉了,虽然不是漂亮,但闻起来香香的,吃起来肯定好吃。

 

劳作让我明白
河北 尚义县第三中学 卢润婕

  “呼呼”小西北风乱刮,我坐着爸爸的车来到了玉米地,爷爷早在那等着我们。我叫了声爷爷便跑向了玉米地的中心地带,因为那有许多的玉米杆,它们就是我今天的目标。

爸爸将车停在玉米旁,爷爷在车顶装车,爸爸用叉子往车上挑捆好的玉米杆,我呢就把周围零散的玉米杆抱到车旁,由爸爸负责挑到车顶。

  一开始我们都干劲十足,没到十分钟我已经累的满头大汗,抬头一看车才装了五分之一,看着那一地的玉米,我不禁吓了一身冷汗,我答应父亲一定要装上这车玉米,就一定要做到,我默默为自己加油。又过了一段时间,我累的已经气喘如牛,浑身上下都是汗水,看父亲也是满脸通红,衣领边都已经湿透, 一眼看去好象可以拧出许多汗水。帽子边都黑的发亮,你只要仔细一瞧就可以看出那是土壤与汗水的混合物。我想观察一下爷爷的情况,可是由于车已经装了很高所以我看不到爷爷,我估计爷爷的情况比我们就是半斤对八两。经过不懈的努力,玉米终于都装好了,看着自己的劳动,我不禁张开嘴露出了凹凸不平的牙齿。

  回到家后我一下子就跳了自己窗上睡了一个小觉,这觉十分的香,比以往的都要甜。我经过此次辛勤的劳作总算明白了劳动人民的艰辛,懂得了父母的不易,知道了自己的无知。我相信这次经历会使我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上少走许多弯路。

查看更多学生故事

 

您是否被这一篇篇孩子眼中的故事所打动?
您可曾被那一双双无助而渴求的眼神所触动?
西部现实的生活图景无声地证明:西部孩子的成长需要更多的关爱。
您的一份爱心,可能会改变孩子们的一生!
我们期待您的真情捐助,我们愿意成为东西部真情联结的桥梁,兑现爱心传递的承诺!

联系电话:86-022-58690075 联系邮箱:ysrlinkup@gmail.com 网址:www.ysri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