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藏传佛教
 
 
  * 藏传佛教概述 * 活佛转世的由来 * 活佛转世制度 * 活 佛 * 藏传佛教的学位 * 塔尔寺的宗教组织系统 * 塔尔寺的最高学府
活 佛 转 世 制 度
  “活佛”,译称“转世尊者”。在藏语中,“活佛”则有多种不同的尊称,其中最为常用的有“珠古”、“喇嘛”、“阿拉”、“仁波切”等。下面就这些常用的活佛称谓作一简释。
  “珠古”,是藏文(sprul-sku)的音译,意为“化身”,这是根据大乘佛教法身、报身、化身三身之说而命名的。藏传佛教认为,法身不显,报身时隐时显,而化身则随机显现。所以,一个有成就的正觉者,在他活着的时候,在各地“利济众生”;当他圆寂后,可以有若干个“化身”。换句话说,在这种佛教理论的指导下,藏传佛教对于十地菩萨为普渡众生而变现之色身,最终在人间找到了依托之物,即“转生或转世之活佛”。故“珠古”(即化身)是多种称谓中最能表达“活佛”所蕴含的深奥义理和精神境界的唯一准确、全面的称谓,因而是“活佛”的正统称谓。
  “喇嘛”,是藏文(bla-ma)的音译,该词最初是从梵文(gu-ru,固茹)两字义译过来的,其本意为“上师”;然而在藏文中还含有“至高无上者或至尊导师”的意义。因此,后来随着活佛制度的形成,“喇嘛”这一尊称又逐渐成为“活佛”的另一重要称谓,以表示活佛是引导信徒走向成佛之道的“导师”或“上师”。
  “阿拉”,是藏文(A-lags)的音译,该词在字面上看,没有实际的意义,是一种表达恭敬的语气词;自从成为“活佛”的别称之后,该词就有了实际的意思。在不少藏族地区尤其是安多藏区以“阿拉”一词来尊称活佛,并成为活佛的专用名称,从而完全代替了活佛的另外两种重要称谓,即“珠古”和“喇嘛”。因此,“阿拉”一词已蕴含一种引导信众从黑暗走向光明的殊胜意义。
  “仁波切”,是藏文(rin-po-che)的音译,意指“珍宝”或“宝贝”。这是广大藏族信教群众对活佛敬赠的最亲切、最为推崇的一种尊称。广大藏族信徒在拜见或谈论某活佛时,一般称“仁波切”,而不呼活佛系统称号,更不直接叫其名字。在活佛的多种称谓中,“仁波切”是唯一普遍使用的一种称呼。
  关于活佛的转世制度,发端于十二世纪初。公元1193年,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的创始人都松钦巴(意指圣识三时,三时即过去、现在和将来)大师,临终时口嘱他将转世,后人遵循大师遗言寻找并认定转世灵童,从而开了藏传佛教活佛转世之先河,并相续被藏传佛教各宗派所普遍采纳,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对于活佛转世灵童的寻找、认定、教育等一整套严格而系统的制度。
  在藏传佛教各宗派中分别产生了不同的各类活佛系统,而且每个活佛系统的称谓各有自己特殊的因缘和象征意义。这里就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几个活佛系统的称谓作简要剖析。
  噶玛巴活佛,该名取自噶玛噶举派的“噶玛”(ka-rma)一词。追本溯源,该宗派的名称得自祖寺的寺名,而祖寺的名称来自某一地名。公元1157年,都松钦巴在昌都类乌齐附近的噶玛地方创建一座寺院,随即取名为噶玛拉顶寺(或称噶玛丹萨寺)。他以该寺作为道场,大力宣讲噶举派教法以及自己的佛学观点,遂形成噶举派中最具活力的一支派别,并以噶玛拉顶寺的寺名作为该派的名称。后来噶玛噶举派中产生藏传佛教史上第一位转世活佛,亦以宗派的名称命名;当噶玛噶举派中形成二大活佛系统时,仍然称“噶玛巴”,即分别称“噶玛巴·黑帽系”和“噶玛巴·红帽系”,其中红帽系活佛转世至第十世时中断;而黑帽系活佛一直沿袭下来,至今已转世至第17世,即第17世噶玛巴,现驻锡于西藏自治区楚普寺。总之,噶玛巴活佛是藏传佛教史上历史最悠久、转世最多的一大活佛系统。
  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等格鲁派活佛系统的称谓,是历代中央王朝授封的。例如,公元1578年,第三世达赖索南嘉措在青海湖畔的印华寺与蒙古土默特部俺答汗会面,互赠尊号。俺答汗赠索南嘉措以“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其中“瓦齐尔达喇”是梵文Vajra-dhra的音译,意为执金刚;“达赖”是蒙文音译,意为“大海”;喇嘛是藏文音译,意为“上师”。这就是达赖喇嘛活佛系统称谓的最初由来。公元1653年,清朝顺治帝又授封第五世达赖喇嘛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从此达赖喇嘛这一活佛系统的称谓才被确定下来,成为藏传佛教格鲁派二大活佛系统之一的尊号。
  达赖喇嘛(ta-la-Bla-ma)被藏传佛教认定为观世音菩萨的化身,现已转世至第14世达赖。
  班禅额尔德尼(Pan-chen-Aer-Te-ni),是藏传佛教格鲁派二大活佛系统之一,被认为是无量光佛的化身。公元1645年,蒙古和硕特部固始汗向第四世班禅·罗桑确吉坚赞赠以“班禅博克多”尊号。尊号中的“班”字是梵文“班知达”的缩写,意为通晓“五明学”的学者;“禅”字是藏文“禅波”的缩写,意为“大”或“大师”;“博克多”是蒙语,意为“睿知英武的人物”。从此班禅成为这一活佛系统的称谓。公元1713年,清朝康熙帝又授封第五世班禅·罗桑益西为“班禅额尔德尼”。“额尔德尼”是满文,意为“宝”。之后,班禅额尔德尼这一称谓被确定下来,当然,有时仍简称“班禅”。现班禅额尔德尼活佛系统已转世至第11世。其驻锡地为西藏札什伦布寺。
  帕巴拉(Vphags-pa-lha)活佛系统的称谓,是以印度佛教史上著名的圣天大师的名字命名的。藏文“(帕巴拉)”是“圣天”的意译。历代帕巴拉活佛的驻锡地为昌都强巴林寺,现已转世第11世帕巴拉活佛。
  嘉木样活佛系统的称谓,是以创建甘肃拉卜楞寺高僧的尊号命名的。因为这位博学的高僧成为第一世嘉木样活佛,其全称在藏文中写作Vjam-dbyngs-bzhad-pa(嘉木样协巴),意为“文殊”,从而不难理解,嘉木样活佛系统是文殊菩萨的化身。现转世至第6世嘉木样活佛,驻锡地为拉卜楞寺。
  贡唐(gung-thang)活佛系统的称谓,是以贡唐寺的名称命名的。第一世贡唐活佛的晚年是在西藏贡唐寺度过,并在该寺开始成为转世活佛,所以贡唐活佛与贡唐寺有着密不可分的因缘关系;从第二世贡唐活佛开始迎请到拉卜楞寺驻锡,故历代贡唐活佛的驻锡地为拉卜楞寺,而不是西藏的贡唐寺。现已转世至第六世贡唐活佛。
  此外还有其它许多活佛系统,诸如章嘉活佛、哲布尊丹巴活佛、夏茸尕布活佛、热振活佛、多杰札活佛、夏日东活佛、策墨林活佛、第穆活佛、司徒活佛、降阳钦则活佛、土观活佛等等,估计大大小小的活佛有好几千。
  活佛转世系统的建立,合理地解决了宗教首领继承权问题,在此之前,西藏各派宗教势力与地方封建主势力紧密结合,其宗教继承权掌握在很有势力的家族手中,在大家族中世袭,各派争权夺利,社会动荡不安。活佛转世制度的产生,使佛教在雪域得以正常发扬光大,后来格鲁派继承完善了这一制度,并形成了达赖和班禅两大活佛转世系统。
  活佛转世制度是藏传佛教有别于其他佛教派别的独特产物。它与佛教在整个藏区的传播、融合和发展的历史有密切关系。其制度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佛教理论在藏族社会中经过漫长演变和具体运用逐步形成的。转世理论在许多早期佛教典籍中都可以找到它的轨迹,当时只不过没有形成制度而已。
  根据佛教理论,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界的芸芸众生,他们的生命完结后都会再次转世。他们的肌体泯灭后不是随着肌体的死亡而泯灭,而是离去的灵魂在另一肌体内再现。这是利用灵魂不灭之论,以灵魂的转世加以附会,使信徒坚信不疑。每个人的一生,他所要经受的幸福和痛苦都取决于其前世的善恶报应,这即是佛教中所说的“羯磨戒律”,为佛教哲学的基本教条的信条。认为成佛不仅仅是在于时间,或是今生还是来世,而主要在于人们自生不同的所作所为和修行程度使他们既可以超度,也可能下贬。如从动物变为人,或是人类返回动物界。
  雪域古寺中寻找活佛转世灵童的形式多种多样,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按遗嘱、预言寻找法
  根据活佛生前的遗嘱或预言线索寻访。活佛在临终前预示自己再次降生的地点。其方式有遗言、梦示、暗示几种。
  二、依示现征兆寻访法
  按活佛圆寂时的法体姿态和火葬时浓烟的去向寻找
  三、护法神降旨预示法
  在雪域除了一些大护法神之外,每个寺院都有自己的护法神,届时由护法神师按照护法神的预示来寻找转世灵童。
  四、神湖显现幻景寻访法
  西藏山南地区有一个那木措湖。神话传说是吉祥天女的道场。寻访转世灵童时,派高僧到湖边煨桑,颂经祈祷,向湖中抛洒哈达、花朵等吉祥物,等待湖中出现幻景,根据幻景判断灵童出生的地方。雪域一些大活佛的灵童转世基本上都是采用过方法。
  五、秘密寻访法
  活佛圆寂后,先要颂经虔诚祈祷,高声朗诵“乘愿再来”的祈祷文,祈求灵童早日转世。一般是圆寂后的次年就会转世,但也有二三年,甚至五六年后转世的。按照遗言、预示、征兆、神谕、占卜及湖中幻景等所提供的线索,由活佛世系所在的寺院和地方政府负责,选派德高望重的名僧、堪布及活佛生前的管家、弟子化装成各身份不同的人分赴各地暗中查访,对发现的灵异儿童进行多方面的考察了解,然后回来向寻访的工作人员报告。初选出灵童候选人多名。对后选对象再通过宗教活动等形式反复筛选,逐渐缩小范围,最后选出真正的灵童。整个寻访过程在神秘而严肃的情况下进行的。
  六、辨认遗物选择法
  将前世活佛常用并且非常喜爱的法器、念珠、袈裟等多种物品,与同样的复制品混放在一起,分别让后选儿童辨认前世遗物,同时辨认前世活佛的侍从喇嘛。依据儿童辨认的准确度选定灵童。
  七、金瓶抽签法
  金瓶抽签是清朝乾隆皇帝为了杜绝藏传佛教中活佛转世灵童认定方面出现种种流弊而制定的一种制度。即将活佛转世的认定权掌握在中央手中,由中央直接批准和册封。
  十世班禅大师家门前的神树,据说是西藏寻找大师的高僧根据此树找到了十世班禅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