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经济的未来>第二章 城市经济
第二章 城市经济

  
  在当今全球经济发展低迷的时候,全世界都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愈发感兴趣,都在研究中国大陆为什么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面产生这么傲人的经济成就,中国经济发展的奥秘是什么,而且能够在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时期保持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有很多学者花了很多时间在研究中国经济,但都不能完全理解和解释为什么中国能够成长到今天这个局面,甚至有人说我们是个纸老虎,还有人讲中国经济即将面临崩溃。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和看法。然而事实上他们没有抓住重点,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是世界上空前的经验,不敢说是绝后的,但确实是独一无二的,开创了人类社会文明建设的一条新思路。这经验不仅能够保持中国经济持续发展,还能够为其它发展中国家提供解决贫困的方法和帮助。这是中国经济发展受到全球瞩目的最主要原因。

  探讨中国经济发展的奥秘,我想"改革开放"是使中国经济发展的万灵丹。邓小平先生作为一位有远见的领导人,提出"改革开放"这个创举,"改革"了人们头脑中的旧有观念,"开放"了人们的思路和眼光,消除了发展经济道路上的各种束缚,在当时百废待兴的时候提出来这么一个发展策略,使中国经济能够迅速的成长。

  作为一名企业家,我把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归结为四个方面的措施。正是这四个因素发挥出的作用,使得中国经济在前两个阶段产生了如此辉煌的成就。

  第一个因素,就是改革开放初期实行了一个重要的方程式,这是使我们脱离贫穷,使各地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最有力的方法,这个方程式我称它为"立项招商法"。就是在很多地方,政府负责制定一个项目要求,划出一个开发区,然后由开发区负责人去吸引外面的资金进来,这个方程式从1978年到现在都还是我们发展各地区经济最重要的办法。

  很多人会想,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光是研究改革开放思想政策的人员就有多少,难道就这么一个简单的方法就能概括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成就吗?当然事情不会这么简单。那么立项招商法是怎么做的呢?它是如何带动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呢?全世界的学者,更多的是美国的学者,都不能理解中国从1978年到现在吸引的外资不过 4000 多亿美元而已,如果再加上公共工程建设所需的资金贷款也不过是5、6千亿美元。所有这些外资总和在美国只能算作是买几个大公司的钱。很多研究学者都会疑惑地说这样一个 5、6千亿美元的钱怎么能塑造出世界上第一大市场?而且能够激发出这么庞大的经济力量出来?他们一直不能理解其中的奥妙。打个比方说,引进外资只不过是个药引子。外资就像首先开始的那个台球一样撞进来,把其余的台球都撞开了,原本死气沉沉的经济就这样被撞活了。


  我们都知道钱必须流动起来,才能够创造财富,即使存在银行的钱,也必须由银行运作才能够生利息。若我们把钱存在家里,藏在床底下,那这钱就是死的,一点用处也没有了。我经常讲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三个穷汉住在一起,一个会缝补鞋袜,一个会理发,另一个没有什么手艺。三个人虽然都还勤快,但因为找不到工作,也已经穷困潦倒有一段时间了,所以三个人都比较邋遢,又长又乱的头发,穿着脏乱的衣衫。三个人住在一起,无所事事。后来第三个人的一个亲戚来看他,临走的时候放在他手里两块钱,说我明天再来的时候再把钱取走,先暂时放在他这里一宿。这个穷汉手里有钱了,就想能用这钱做点什么。他看到自己已经穿破的鞋子,就让会缝补鞋袜的人帮他把鞋缝补好,为此,他给他一块钱,看到自己凌乱的头发,他就让会理发的人帮他把头发理好,他也给了他理发的朋友一块钱。这样一来,他自己的鞋子看起来很像样了,头发也整理得非常体面,而他的朋友每个人都得到了一块钱。他的朋友看到他光鲜的样子,就让他帮助他俩把衣服洗了,这样每个人都付给他一块钱。经过这样相互服务,三个人都完全变了样,等到第二天他的亲戚来的时候,不但从他手里拿回了昨天的两块钱,还惊讶地发现这三个人都完全变了样,他们的生活从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小故事说明,资金必须流动起来,才能发挥它自身的效用。

  "立项招商法"就是用一个吸引人的项目,吸引来外资,用这一相对较小的外资启动了这个地方很大的经济市场,促进了当地各种经济形式的发展。这个方法在中国实行起来非常有效,当然还有许多其它次要因素的配合。

  第二个因素,就是我们有秩序的释放劳动力。西方学者不能理解中国怎么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面产生这么傲人的经济成就,甚至还说我们所做的统计是假的,里面灌了水。其实在我看来其中有假是很可能的,但是实际上造假的情况很少,不是主流。统计数字中或许有些虚假的成分,但人民生活所发生的各方面变化,从吃饱吃好,到住房、汽车、城市建设可都是实实在在的,造假只可能蒙混一时,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可能靠长期造假来欺骗别人。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如何实现的呢?主要是我们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有秩序地释放劳动力,有秩序的开发一些城市,有秩序的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所成就的。大部分的西方学者不能了解说像中国过去有很庞大的劳动力为什么没有释放出来。他们可能知道"大锅饭"是怎么回事,但他们根本不能了解有事情不去做,有钱不去赚的情况,一个国家或一个企业怎么可能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这些不能了解的情况就是当时研究市场经济学的盲点和误区。他们不能理解说仅仅依靠中国引进外资就能够促发劳动力释放,就能够提高劳动效率。而事实是本来不做事的人,都跑出来做事了;本来还依靠吃食堂大锅饭的人,都开始在自己承包来的土地努力地劳动;本来晚上6点就打烊的餐厅,现在却可以24小时不间断营业。在这种情况下,庞大的劳动力释放出来,这是中国经济成长的一个奥秘。引进外资促进经济增长,同时有秩序的释放劳动力,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每年能释放出这么多的劳动力,而且还能保持社会稳定,不造成社会混乱。这个我就称它为有秩序的释放劳动力。

  第三个因素,就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这一条也是我们中国最了不起的地方。今天让我们再到各地去看看,每个城市的基础建设都非常好。其它国家和地区,尤其像东南亚有些国家,当他们吸引到外资的时候,他们想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享受和消费,当然这还跟民族特性有关系,但最终的结果却完全不同。在这一点上中国政府非常英明和务实,政府把引进的外资都转到基础设施建设上来,再加上我们的劳动力成本低,在国外能够做一件事,在国内能做两件甚至更多,那么有限的外资所能够发挥的作用就被我们充分发挥出来,这也是中国经济成长奥秘里面的第三个要素。

  第四个因素,就是发展服务业。事实上,中国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一个农业国家,有很多地区是由政府投资直接跳转到工业社会,就像湖北的许多汽车零部件生产厂都建设在深山里,这些地区原先都是以农耕为主,而后跳到工业生产上来。在改革开放前,我们的经济以公有制为主,所以服务业不发达,有些地方甚至很少有服务性的行业。而发展服务业不仅能够利用这些已经建成的基础设施,更能够充分吸收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服务业形成后又促进了其它行业经济的增长。

  这四个要素,在改革开放的前两个阶段对发展经济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使我们的经济能够保持高速、健康的增长。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国内一些条件已经发生了变化,这些原先能够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有的也在发生着变化,有的似乎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作用。

  我所说的改革开放的万灵丹"立项招商法",到今天为止它仍在起着作用,但是它已经发展到了应有的极限。虽然我们用这个方法在过去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我们也就一厢情愿地相信这个方法也将无往而不利,但事实上这种想法是有问题的。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是,这个"立项招商法"发展到现阶段,已经出现了一个不好的现象,就是产生了所谓的"诸侯经济"。这是我们研究中国经济的学者提出的名词。外国学者都认为中国是个中央高度集权的国家,有这种印象是因为他们都不是很了解中国。中国权力下放的程度远远大于许多国家,远大于外国学者的想像。每一个城市的市长都可以自主决定企业的税率。每个市长都在为本地区的经济奔忙。事实上也不只是市长,几乎所有的官员都要招商,我认为这个是非常好的现象。日本没有做到,法国也做不到这样的事情。中国一开始就走美国的发展方式,就是直接把权力下放到每个省,每个市,都有个经济指标作为衡量标准。所有的政府官员都要招商。而且几乎所有中国大陆的对外单位都在招商。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这也是使中国在非常短的时间里经济能够繁荣起来的一个举措。不包括港、澳、台,中国有31个省区市,共有332个地级政府(其中有266个地级市),有2873个县级政府。省里会去招商,市县一级也会去招商。最终,招商能够真正落实的还是地级市。地方若还没有改为地级市的原因,事实上是该地区还没有达到繁荣的基础设施建设。现在县级地区也在招商,县级地区招商除了极少数像昆山这种县级地区成功外,大部分都没有成功。原因在于县一级别在政府机构中处于最末位。从中央、省、市、县的排列顺序上看,从吸引和处理外资的角度来讲,县一级都有非常大的困难和条件限制。所以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慢慢以地级市为发展经济的最好规模。因为中国地级市的规模相当于美国一个州,美国把招商权力下放到50个州。美国有50个州,而中国有266个地级市。

  中国的人口相当于美国的5倍,在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的地级市是在人口规模上,相当于美国的一个州。我们以地级市为中心的城市经济就这样逐渐形成了。这个就是我们所要研究的"城市经济"。

  城市经济的发展之所以能够一步到位,最成功的奥秘就是中央能够把权力迅速下放到地级市。从政府的角度来说,经济发展权力下放到266个地级市,再加上已有的4个直辖市,等于有270个城市都在招商。这样的发展措施,使我们和美国的经济发展情况看起来就非常类似了。美国有50个州在招商,把50个州的经济情况加总起来就是美国的经济。那么我们今天把270个城市的经济情况加总起来,也就是我们所谓的中国经济。

  欧洲和日本都把美国这种发展经济的方式形容成保证繁荣的方程式。为什么说这"保证繁荣"的方程式呢?通常,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很简单,好解决;而有些问题非常复杂,很难找出解决的办法。每当有这样一个问题发生的时候,在美国50个州里就会有50种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而且是不完全相同的50种答案。那么这50种答案中一定会有一个最好的答案,也许不能说是最正确的答案,但一定会比较出一个最好的答案来。有了这样一个最好的答案作为对照,其它地区就会模仿,这样这个问题就能够比较完美的解决,之后各地就会得到发展。这种情况跟目前发生在中国的情况非常类似。辽宁省长薄熙来,原来在大连当市长的时候我们就是好朋友,在他担任大连市长期间,把大连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建设得非常漂亮,中央领导就把所有的市长都请到大连这个城市去开会。为的就是让所有的市长来观摩,大连这个城市可以建设得这么漂亮,跟新加坡一样漂亮。那么不用多长的时间全国其它城市就都可以建设得漂亮了,这就是所谓"保证繁荣"的方程式。有一个问题,就有270种答案,我们只要比较一下,找到最好的答案,以最好的答案为复制的样板,就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最好的政策措施。国有企业改革的难题,下岗问题,就业问题,招商问题,城市环境,人民生活保障,安全问题等等,大家都会去思考。每当有一个问题的时候,就有那么多答案可供选择,从这中间找出最好的答案去大量复制,这个就叫做"保证繁荣"的方程式。

  中国经济的总量大约等于城市经济的加总,因为我们已经把招商的具体内容都分配到各个地级市。让我们先看看中国大陆四大直辖市,上海、北京、天津、重庆的经济情况。我们主要看GDP,这四个直辖市总的GDP已经差不多占到中国GDP总量的12%,再加上前十大都市的,这14个城市的GDP就已经将近中国GDP总量的28%。如果我们把四个直辖市加上前三十个大城市,这个GDP已经接近中国GDP的一半。如果把四大直辖市加上前五十大城市,它的总和已经达到整个中国经济的60%。中国经济总量事实上大约等于四大直辖市加上266个地级市的经济总量,那相当于中国GDP的98%以上,中国的经济可以讲就是这270个城市的经济,个别经济加总起来就是中国的经济,所以我说中国经济的未来就是城市经济的未来发展。所以中国经济的发展跟城市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如果我们能够寻找出一条更好、更快发展城市经济的成长模式,那我们整个国家的GDP就会出现水涨船高的局面。但是相对而言,如果这些城市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互相竞争残杀,过分的重复投资,那么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就会下降。

  中国城市经济发展到今天,已经开始遇到困难和挑战。这个时期是中国经济继续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时期。我们研究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到底碰到了什么样的挑战,以及对于这些挑战我们要怎么样去克服它,才能使中国经济能够保持健康、快速的成长。
触发我们经济成长的外资进来了,开了工厂,雇用了大批工人。首先是外资进入中国,然后是我们有秩序地释放劳动力,政府大力建设基础设施,劳动力再转到服务业,中国经济就这样繁荣起来。但是发展到今天,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样一个问题,这些触发经济成长的国际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简称 FDI)的项目正在迅速萎缩,为什么会萎缩呢?第一个原因是来自于全球供过于求的现象,这个现象表现出来的就是全世界什么东西都是生产过剩,生产出来卖不出去,造成产品积压,除了中国这个市场以外几乎所有国家的市场都没有成长。在我刚来大陆投资的初期,那个时候买一部手机要 5 万多块钱,而现在用 5 万块钱可以买好几十部手机,而且性能各方面都比以前的那个时候还要好。这就是大规模生产造成的成本下降,造成全球都已经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当中国大量的劳动力加入全球的生产行列以后,全球商品供过于求的情况就更为严重了。我在 1998年写过一本书,叫作《漫话东亚金融风暴》,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就说到隐藏在东亚金融风暴背后真正的原因就是在中国大陆这一地区大量的人力投入生产加工以后,出现了供过于求的情况。由于中国劳动力的素质较高,成本又低,所以许多国家的资本就被吸引到中国这个新兴的地区和市场里来,东南亚的很多国家由于吸引不到外国投资,在生产上出现了周转不灵而纷纷倒闭的情况。

  第二个,我们看一下投资中国的FDI数字,从1979年到2001年中国接受国际直接投资的数字,1992年以前每年是十几亿,然后到 1992年就开始达到100多亿,300多亿,到1996年的时候就超过400亿,然后从此都是400多亿,到2001年底累计到 3900多亿,到2002年又差不多增加 500亿,所以到2002年就达到 4400亿左右。

  一次我跟外经贸部的领导座谈,我说投资中国的FDI项目正在逐渐萎缩,而且萎缩的速度还很快。他说"不会呀,你看我们每年都有400多亿,而今年还会有接近500亿呀!每年都这么多,哪里是在萎缩。"我就跟这位領導解释说,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虽然大家看到这里的数字是 400多亿,但1996年的 400多亿跟 2002年的 400多亿,这个值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呢?因为你到 2002年中国累计的FDI差不多已经有 4000亿的外资,大家都知道每一个外资进来后它不会坐在这里什么事都不做,它每年都要增加一些生产线。假如说我这 4000亿的外资平均增加投资了10%,就400亿了,那等于说今年增加的这 400亿美元外国投资中,等于没有什么新的项目。但在 1996年,这 400多亿大部分都是投入到新的项目中,那时候总投资也不过只有1000多亿美元,所以那个时候的 400亿投资大部分都是新的项目。但是现在的 400亿大部分都是转投资,甚至是利用其它的名字,为了争取更多的税收收益而进行的项目。任何人都知道国家没有办法统计哪些是新的投资,哪些是旧的投资,有一些投资商就会想到在这里的投资免税期过了,就再申请一家新厂,但还是原来这些人在投资。所以说虽然投资额没有减少,但新进的投资者事实上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现在每当我在全国各地考察的时候,就有很多人跟我讲,我们的外资都被其它的城市抢走了,其实现在所有的城市都缺少新的外资。包括沿海和其它地区。最热门的像苏州,像东莞这些地方都没有太多新的外资,所以这就造成我们看到的数字,表面上

  国际投资金额每年有几百亿进来,但实际上新的投资项目比我们想像的还要少。
引进外资发展经济基本上是分两个阶段。从过去日本走过的道路来看也好,从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发展情况看也好,都有这个情况存在。从我们总结外资发展所走过的道路可以看出,在早期发展是"外资外营"阶段,外国的资本进入国内,还是由外方来经营,外方投资项目来这里,开办一个工厂,派一些人进行管理,公司是投资者的,项目是投资者的,投资者只是给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他们会产生一些本地消费,这种情况称quot;外资营"。根据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发展的过程看,这种外资外营的发展阶段会过去,过一段时间后,当他们的外资外营项目减少,或者是到了无利可图的时候,就会转到第二阶段去。这个时候就是"外资自营",还是利用外国的资本,用外国的知识和科学技术,但却是当地国家自己的项目。这就是引进外资发展经济的两个阶段。从中国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以我个人的看法,到 2000年左右,这个外资外营的阶段已经接近尾声了。2000年的时候我曾经在北京做过报告说,外资外营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再下去我们要有自己的项目,我们要做到"外资自营"。否则就会产生吸引不到更多外资项目的窘境,事实上现在在全国已经普遍出现这种情况。外资外营的项目为什么会减少,刚才我也讲过,第一个是工业产品供过于求,在 1990年以前只有日本跟亚洲四小龙在大量生产产品,其它的国家和地区,包括我们中国大陆都还陷在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斗争中,我们还有很多内部矛盾没有解决,所以没有参与全球生产。但是现在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都觉醒了,冷战结束以后,所有的人都知道发展经济是通往富强唯一的道路,几乎所有的人都认知到这一点。所以所有人都参与到生产当中来,仅仅在东亚就有 20亿人口从事生产工作。原来的日本和四小龙总共才有 2亿人,中国有 13亿,东南亚 5亿,这样加起来就有20亿人了。最近又有俄罗斯及亚洲其它国家也想加入生产的行列,太多人生产,而消费市场有限,更何况现在的生产条件好,生产设备自动化程度比过去高,所以全世界就产生了供过于求的状况。第二点就是投资中国的利益,已经逐渐反映到产品的市场价格上。过去我们说降低成本所依赖的就是廉价的劳动力。所以那个时候在台湾,请一个在流水线上工作的工人,一个月大约要 7000块钱,而在大陆只需要 500块钱,仅仅用400块钱或500块钱就可以请到一个工人。面对当时这样一种情况,有的台商在给买方报价时就说:我的人力成本可以从 7000块一直降到700块。500块钱再加上保险等福利差不多要700块钱,劳动力成本可以降到原有的 1/10。所以台商就把生产厂从台湾搬到东莞、深圳等沿海地区,搬来的企业就可以赚大钱。当时搬到大陆的工厂也确实赚了大钱。第一个工厂搬过来的时候,赚了。第二个工厂搬过来时,它是不是还能节省9/10的成本呢?这时候就不行了,因为第二个工厂要和第一个工厂竞争,争客户,争订单,所以第二个工厂就把产品的销售价格降下来。等到第三个工厂再搬过来的时候,竞争就更激烈了。最后来了五个工厂,而这时工人的工资也已经从 700块涨到现在差不多 1000多块了,工厂就用现在这个数字的成本去报价,销售价格下降,劳动力成本上升,这个结果最终就全部反映到市场上去了。

  最近有很多大陆沿海城市的市长到台湾去招商,他们很认真地拿着一个招商的名单。比如说台湾厂商现在做鞋子的有50家,到中国大陆的已经有10家,他们就专门去拜访另外的 40家。因为原先已经到大陆来投资的,不会再投资。只有去拜访还没有来大陆投资的这40家,在他们那里还有机会。这些市长到台北的时候,都会到我这里来坐一坐,交流一下看法,沟通一下观念。我说你们这么找是找不到的,那40家是不会再去投资的。他们会惊奇地问:"你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去找确实都没有人愿意去投资。"我说很简单,就是前面10家已经到中国大陆投资的厂家,已经把他们的投资效益通通反映到市场上了,他们还在互相竞争嘛!这10家已经把价格升到一定的水平上去了,已经是在用1000块钱的劳动力成本,而不是用在台湾时的10000块工人成本。所以生产出来的产品,它在市场上已经是1000块,已经没有降低的余地了。所以没有去大陆投资的这 40家台湾工厂就没有办法再到大陆去生存,他们若要想到大陆去,就会考虑到那边去也没有钱赚了。他们都是生意人,没有办法赚到钱的事情是不会干的。所以这些没有竞争力的工厂就把工厂一关,遣散员工,把钱存放到银行里,只好天天去游山玩水了。他们说你讲得真对,就是这么一回事啊。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在哪里呢?投资中国的利益,已经逐渐被反映到市场价格上了。不是说中国的劳动力水平和成本都提高了,而是在中国生产的产品的售价在降低。同样的产品,Made in China 比 Made in Taiwan,或是 Made in Japan 要便宜很多。所以把这种价格反映到市场上去,就造成了市场的不景气!很多人都不了解,为什么现在全世界不景气,其实一部份原因就是中国生产的东西便宜了。便宜以后,每一个国家的 GDP就会降低。同样买那么多鞋子,同样买那么多电视机,成本低,价格就低。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全球经济都不景气,但其实人们的生活不但没有变坏,反而生活条件提高了,就是因为我们提供更廉价的商品,而过同样的生活。像日本,它的经济增长率就下降了,不是他买、卖的东西少,而是产品的单价降低了,但生活质量没有降低。如此一来,最先进入大陆的投资者就会抓紧时间扩充自己,占领更多的市场,因为成本低,所以就继续扩充。那么就造成我刚刚讲的情况,据外经贸部的统计,我们FDI维持在500亿这个范围,但是大家都找不到新投资者。我们考察过的城市没有一个看到他们是满脸欢笑的。这种情况也不是城市政府领导者一方面的烦恼。台湾的厂商也都是一大堆在排队,大家都是绞尽脑筋,想要找外销订单,但是好像没有什么明显的外销订单在增长,有一个就竞争得非常激烈。总结一下上面所说的,就是隐藏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这样的一个结果已经反映到我们实际的城市经济中。多个城市重复投资相同的项目,内部竞争变得异常激化。今天你从上海出发,到苏州,那你就不要提上海的事情,不然苏州人就会不高兴。接下去你可能会跑到无锡去,你就不要讲苏州和上海,这两个城市的名字都不能讲,他们听着就不高兴。因为这几个城市内部的竞争确实是非常激烈。这个情况在中国目前非常普遍,造成了重复投资现象严重。这也就是所quot;诸侯经济"所引发的弊端。尤其我们以前一直努力地把这些沿海城市做得非常好,用同样一个模式往里面引进。大家都想筑巢引凤,把自己的城市建设得非常漂亮,然后就去招商,相信一定会把那"凤"引来。结果呢,是筑巢容易引凤难。因为筑巢是自己花钱,引凤是把别人的钱拿来花。以前为什么引凤那样容易,我只要把路修一修,开发区搞好,然后提出一个设计和奖励政策,退多少税、房地产优惠、土地使用优惠等条件,一下就可以把很多商人吸引进去,现在怎么都不去了呢?就是因为投资项目少,内部竞争激化。大家提供的条件都一样,每个地方的土地都很便宜,每个地方税金优惠都非常好。在这个情况之下,筑出来很多空巢。但是一方面外资在减少,新的外资在减少,另一方面新参加招商的城市又在增加。过去只有几个城市在招商,现在有 266个城市几乎都在招商。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都想把路搞好,大家都从四车道改为六车道或是八车道。大家都在盖开发区,大家都盖孵化中心,大家都盖科学园区。这样的结果就是造成供过于求。过度重复的投资产生"筑巢容易引凤难"的概念。不是环境好,条件好就可以招到商,我们绝对不能把环境好和可以招到商划上等号。

  我最近常常举一个例子,给大家参考。日本,在与东亚其它国家相比较中,投资环境最好,社会最繁荣,治安最好的就是日本。反过来,投资环境最差、治安最坏、基础建设最差的是印尼。这两个地方有着强烈的对比,而且不久前印尼还发生了爆炸。日本是东亚最好的地方,印尼是东亚最差的地方。但是在日本只有 60万的华侨,在印尼却有 1000万的华侨。这就透露了一个信息:投资者不是看你的基础设施好不好,你的环境好不好,而是看你能不能赚钱。我们中国人讲的一句"在商言商"的话是:杀头的生意有人做,赔本生意没人做。就是这个道理。不是环境好就可以招到商,不要把事情这样简单化。过去我们可以招到商是我们上面讲过的四个因素:立项招商法,有秩序地释放劳动力,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服务业。以前用过的办法越有效,久而久之我们就会越迷quot;立项招商法",认为只要把"立项招商法"做下去就一定会成功,筑巢就一定会引来凤。但是"筑巢容易引凤难",这是一个必须有清醒认识的关键问题。一个投资者到某个地方投资的目的不是到那里去享受,而是因为那个地方可以赚到钱。在目前这种情况下,我们已经总结出中国城市经济过去发展成长的奥秘,而且我们已经认识到目前城市经济所遇到的挑战。

  问题提出来了,那么接下去我们将研究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要用什么策略,我们要用什么思路来发展我们的城市经济呢。当然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我们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没有这个条件经济发展肯定受到限制。过去我们的经验是,有了外资,先拿外资的钱去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基础建设好了,再来发展经济。现在全球的资本都很富足,我们中国自己也已经很有钱。就像朱总理在报告中讲:"中国现在不缺钱,中国光外汇储备就有 3000亿美金。"所以我们现在也已经很有钱,现在做经济建设不会再像过去那么辛苦。我们先搞城市建设,我们先筑巢,这是首要任务。中央有钱,拨到地方就可以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做城市建设的好处是什么呢?就是建立自给自足系统,扩大和发展内需。当你没有把城市建设好的时候,很多事情不能做。很多产品在城市东部地区生产出来,而需求和市场却在城市西部地区,没有很好的交通运输设施的建设,就没有办法做到商品交换。等到城市基础建设完成以后,很多社会上的需求,包括第三产业的需求,就可以互相交换,也才有人到你那里旅游和投资。这个就是所谓建立自给自足系统。第二个就是有秩序地释放人力资源。因为有很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就有地方创造就业机会,可以提供这些地方做生意,就能够把人力资源释放出来。过去没有做事的小姑娘现在可以到餐厅去当服务员。还有一些城市富余的或从农村转化出来的劳动力就可以去企业当生产线上的工人。这些富余的劳动力就可以有秩序地释放出来。第三可以改善人民的生活。中国大陆在城市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功,事实上就已经做到了这点,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已经得到具体地改善。十年前我喜欢利用假期到中国各个地方去旅行,但是那个时候各方面的状况与现在相差太远了。有一次我们开车从山东的青岛上路到辽宁省沈阳市的路上,我就发现司机在我们的车子上装备了一桶备用汽油,因为司机说不知道什么地方可以加到汽油。所以在基础建设很差的地方,生活条件没有办法改善。但今天我们的城市生活水平就不一样了,今天我们的基础建设多好啊!如今我们到全国各地去,到这266个地级城市,你几乎可以看到道路通了,高速公路、水电、电话、手机,这些城市基础建设几乎到处都是一样的。这就是当地人民生活普遍得到改善的明证。但是在这里我还要特别强调的一点的是:不能以此为满足。因为我常常讲一句话,当然不见得很中听,但是可能很具参考价值。"点亮霓虹灯不代表繁荣。"我们今天去看很多发展中国家,他们的城市也同样是到处闪亮着霓虹灯,城市也都非常漂亮,但这不代表繁荣。什么叫做繁荣?真正的繁荣是建立在一个健全的创造财富的体系上的。一个城市的繁荣,不是点亮霓虹灯,不是改善生活这么简单。如果这个城市没有一个健全的创造财富的体系的话,那么你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繁荣。除了城市基础建设以外,我们还要建立能够创造财富的体系。
 
  如何建立能够创造财富的体系呢。这就要求每个城市都必须发展它的所谓"核心专长"。每个城市都不能说我已经做到通通和别人一样,我的城市建设好了,开发区建设起来了,我给你优惠,我给你廉价土地,我给你廉价劳力,你就认为这样做就是在做生意,这就是在创造财富。事实上不是这么简单化。这quot;立项招商法"在早期的改革开放中很有效,在今天的效用已经很差了。用这种方法在今天是找不到投资者的。那么怎么样才能创造财富呢?就是要建立城市的核心专长--Core Competence 。那么什么叫做核心专长呢?我的好朋友石滋宜博士常讲,什么叫做核心专长,是不是世界上只有你一个人会做,别人都不会做,就是你的核心专长?这还不是。如果全世界只有你一个人学会屠龙,别人都不会,这也是没有用的。因为没有龙可以让你杀。所以核心专长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能够做得比别人好,二是又要能够有被顾客认知的价值。这quot;核心专长"。每个人自己要有他的核心专长。每一个团体也要有他的核心专长。每个企业要有核心专长,每个城市更要有他的核心专长。

  我们讲中国现在走的路线很像美国当年的路线,就让我们看看美国的例子。我们如果到美国底特律,你就知道,底特律原来是生产汽车的,它整个就是一个汽车城,汽车产业就成为它的"核心专长"。那我们如果到硅谷,就会发现这些高科技的脑力产业是它的核心专长。如果我们到拉斯维加斯,我们就会说,赌博、娱乐业是这里的核心专长。好,我们可以继续举很多很多例子。美国的情况就是这样子,就是每一个城市都重点发展它的核心专长,我们如果跑到拉斯维加斯去做硅谷的事情,就永远做不成功,因为它是个沙漠。所以每个城市要了解自己的长处在哪里,短处在哪里。如果在大陆内陆城市去做大量出口贸易,去跟上海竞争,就是错误的,我们没有那个条件,上海隔壁就是港口。那你再举极端一点,乌鲁木齐,我们到那边去生产计算机,那肯定不行。所以很多事情的发展不是这样一种思路,不能全部使用同一个方法。如果全国都用一张考卷考试的话,大家的答案就会一样。但现在每个城市的条件都不同,所以摆在大家面前的考卷都不同。每一个城市既然已经变成一个经济体,就要发展它自己的核心专长。那么它所具备的核心专长就是这个城市在未来创造财富的体系。一个城市不能只有城市建设,还要有创造财富的体系,不然你就会感到生存不下去,因为城市建设是要花很多钱的,而且維持費很高。但是怎么样才能赚到钱呢?这里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就是把一个城市的经济和一个企业的发展看成是同样的。你不能说我只搞办公室装修,办公室是很漂亮,但整个公司却没有收入,这个公司是生存不下去的。

  我们讲有了核心专长我们就可以赚钱,但是要怎么做才能发现自己的核心专长。以前我们用"立项招商法",我们都会做,即使不会做的也只要到苏州或是昆山去考察一下,回来我们就能够学会做手册,我们就知道怎么样去招商。但是今天反过来,我们要发现城市核心,我们要怎么做呢。那是不是我们自己号称我自己有几大支柱产业,每个地方都告诉我它有四大产业,那个都是不对的。如果一个地级市,它有能力讲四大产业,就表示它对核心专长这个事情还没有了解透彻,没有真正了解核心专长的内涵。怎么可能一个地级市有四大支柱产业?要变成有一个支柱产业,我才会相信,或是顶多有两个。我们就台湾来讲,台湾有2300万人口。就跟大陆的一个小一点的省份差不多,但是它的GDP的总量是3.2万亿人民币。3.2万亿,上海才5400亿,3.2万亿是上海的约六倍,台湾人口跟上海差不多。台湾也不过只有两个支柱产业,一个IC,一个PC,就这两个支柱产业。一个地级市怎么可能说我有四大支柱产业?不是说有人在那边投资了三个食品加工厂,就说食品加工业是我们的支柱产业,不是这样的。像台湾这样一个地方,它所谓的PC個人電腦相關企业,我们就有五万家,五万家,是指個人電腦相關產業就有这么多企业在开发、在生产,这样才能构成所谓支柱产业。所以怎样才能发现我这个城市的核心专长,大家都说高科技是我这个城市的核心专长,我的什么方面是核心专长,都数不清楚了。随便弄一个地方,一个开发区或科技园就称自己是光谷,最初的时候我都不知quot;光谷"是个什么地方,后来才知道,原来美国有个硅谷,我这里就要弄出个光谷来,其它地方也不甘示弱,就把自己称作什么谷。最后大家所知道的光谷,在中国就有十几个了,光叫什么谷也没有变成核心专长,核心专长不可能是这样创造出来的。

  那要怎样创造核心专长呢?如何发现、挖掘本地的核心专长呢?就比如班上有很多同学,你怎么知道你的核心专长是什么?这个所谓的核心专长不应该是由你亲自讲出来的,因为你还根本不了解别人会哪些技能,你的所谓核心专长是必须由别人眼中来看你。你这个人适合做公职,还是适合做其它的工作,要由别人来看我。所以在探讨自己地区核心专长的时候,首先要采quot;先贸易、后投资"的原则。今天我们招到一个投资者,我们就恨不得他马上来投资2000万美金,买一片土地,然后盖工厂,我们实在太喜欢他这么做了,但是现在这种情况办不到了。没有这种情况也不要紧,你不要有这种感觉,因为投资者不来这里投资1000万美金,我作为一名领导就觉得很失落。你可以让投资者在这个地方先设立一个办事处,你先来做贸易,看看有没有采购或销售的可能,这样来投资的人也会减少很多压力。我们现在在台湾组织考察团,有很多大企业都不敢来,因为他们说去了以后人情债太多。大家都在招商,都是同门同宗,血浓于水,大家很难拒绝,所以他们干脆就不来了。这种情形对谁都不好。我就会向这些投资者说quot;你们去,但可以先不要盖厂,先去买买东西,做一点贸易,先开始在当地展开一些贸易往来,先了解这个地方,不要见面就必须定出个名分来,如果这样子,大家今后就都不敢再见面了。"先贸易后投资,用这个方法,双方都会比较满意。正如大家所知,过去两年半我都在做西部开发的工作,在西部地区着力很多,我就用这个方法,实际上把很多台商都引进到西部去,引进到那些荒凉的、偏远的城市里去。对此投资者都不用担心,先派两个人去,先去做生意,然后再了解那个地方,让那个地方也了解你,之后再谈投资的问题。反过来看呢,我们地方的各部门对投资者也都不清楚,让他贸然到这里来投资,若这个投资失败了,会直接影响到以后开展的各项工作。

  所以我们现在给大家建议的,就是一个构想,就是先成立所谓的"国际采购办事处"。有很多地方招商局的管委会,他们都有很多空置的办公室。我会劝说管委会的领导,先不要着急招商,可以先请外商到我们市里来,先设立一个采购办事处,这个总是很容易办到的。他来这里,他看哪一个商品他喜欢,他就买了这个商品。这就是非常好的开端,我们就先请他派两个人来,先买东西。如果这些外商到我们这里设quot;国际采购办事处",他就会拿当地的商品跟国际上的商品去比较,如果这个产品在当地做得最好,那他们马上就会把这个产品送出去,跟全世界各地的商品比一比,价格贵不贵,质量好不好,这些都会拿去相比较。比来比去,你这个产品是全世界最有竞争力的,那么这个产品就慢慢变成你的核心专长。过去台湾的PC产业就是用这种方式发展起来的,台湾当时比较有优势的产品是电视机,后来电视产业做得很大,有一段时间台湾的彩电产业是全世界最大的。后来,东南亚国家也开始生产电视机,产品的销售价格就非常便宜,这个时候台湾电视就没有竞争力了。如果我们还继续拿电视去卖给那个国际采购处,他们就会说你现在的产品太贵了,韩国货很便宜。后来没有办法,这些电视生产企业,改做显示屏,拿做好的显示屏去国际采购办事处卖。采购处的人们说这个显示屏有竞争力。好,结果台湾的生产商就拼命去做显示屏,赚了很多钱。既然显示屏可以做,紧接着,还可以拿IC来做做看,拿个人计算机来做做看,要拿去和别人比较的产品必须要有竞争力。那么这就要由别人来发现你的核心专长,这样才会是客观的,不然你自己随便找一个说这就是我的核心专长,这就不叫核心专长,而叫盲目投资了。

  所以在城市里设立国际采购办事处是完全对的。我给很多城市建议他们都赶快成立国际采购办事处,几乎都是当天就设立起来,因为城市里有现成的办公室。我们只要成立一个办事处就可以招几名外商来,一个人或两个人到这里,我们会给你安排办公室,你来我们这里办公,你来看看我们的东西哪一个好,然后当地的生产厂商就会拿着他的样品到这些采购办公室去找那些外商的采购人员,问这个产品你们要不要买,这个多少钱。经过这样多次的尝试,你就会发现自己的核心专长在哪里。由国际采购公司来判断,因为他们有足够的情报,来发现这个城市的长处所在,从而建立起属于本地的核心专长,而这最初的工作就是要先去发现。打个比方,说我想做一个专家,我就要先发现我的长处在哪里,你明明不会写文章,偏偏要当文学家;明明很害怕解剖,偏偏要当医生,那么这个就很不实际。每个地方要先找到你自己的核心专长,然后再把这个城市的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转到这个方向去投资建设。

  已经发现了自己的核心专长,下一步要怎样才能培养并建立起这个核心专长呢。这第一步就是要培养人才。每当我们在中西部的城市做报告,与会的很多人就会跟我讲,我们的人才都被沿海地区挖光了。就像西安交大,在深圳的西安交大的同学会,就有五千多人哪,我们的人才统统输出到东部去了。孔雀东南飞,现在就连麻雀也都往东南飞了,统统飞去了。那么在这个情况下,我们的人才怎么样才能够稳定得住。我就会跟这里的领导说,要先建立、找到你要发展的核心专长。这个专长找出来了,并且已经认识到这个核心专长在全国或者在全世界都是最有竞争力,那么你的人才培养,就要朝着这个方向去做。那么以后培养出来的人才,他如果想要去别的地方做这个行业,别的地方没有你做的好,所以人才就不会那么容易地往外跑,这才是人才培养并留住人才的解决办法。有了核心专长,找到了城市发展创造财富系统的指针,然后根据那个指针方向去培养人才。

  人才培养出来以后,还要在当地育成这个核心专长,这就要靠这个城市的民营企业来育成了。核心专长的培养不能靠政府官员,也不能靠国营企业,要依靠民营企业,民间企业去做。我在全世界七八十个国家旅行过,我常常想,我从没有看过像共产党这么辛苦的政府官员,什么事情都要管,好像从每天早上开始,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管,像扶贫问题,民政问题,包括要如何创造财富,全部都要由政府领导来管。这个世界上,也就只有共产党官员做得到这些事情。但在培养地区核心专长这件事情上来说,要以长期发展的眼光来考虑,国营企业的经营已经产生了很大的问题,政府领导一直都在考虑这件事,已经没有更多的精力来做这件事。所以一定把民营企业培养起来,培养民营企业会引入更多良好的竞争机制,对发展当地经济是非常有利的。企业是创造财富的,政府是分配财富的,这在全世界都是不变的道理。一个地区的经济好坏,最终还是要靠企业去创造财富,不然要企业干什么?政府是分配财富,企业多赚点,就多收点税,来帮助那些赚不到钱的企业和个人。这是我们的社会组织结构,是无法改变的。

  所以要建立核心专长,第一个要培养人才,第二个要建立该地区的民营企业,第三个还要引进先进技术。如今很多地方都有资源,但有资源并不说明就一定能够生产出最好的产品,也不能说有了资源就能发展成为核心专长。在目前阶段,我们还属于发展中国家,我们跟发达国家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要引进先进技术。我们炼一吨钢所耗费的能源,要比日本高出许多,质量还不如人家的好,这就是差距。最后还有一条,就是要健全其它配套措施。假如我们要发展某一个产业,这个产业需要生产所需的模具设备,因此就要建立模具加工厂。整个产业的上、中、下游配套要齐全,你不能在当地偏偏只把那个产业的中游搞了一大块,最后大家都被套牢而动弹不得,所以产业得配套。

  最后,这些都搞出来以后,再根据核心专长去招商,那么这个时候招商就会变得非常容易。如果一个产品在这里做得比全国其它地方都要好,那么希望投资这个行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就会自己跑到当地来,这个时候招商就会很容易。引进西方的一句话说,一滴蜜比一缸醋能够招到更多的苍蝇。这话表明你自己首先要具有吸引力,你不能去追逐外商,那样他是不会来的。具备了核心专长时,你就可以跟投资者说,来我这里做这个行业,可以赚大钱。这样这个地区就可以发展城市的核心专长。事实上,我在过去一两年里面也帮助过很多城市,做他们城市核心专长的研究。在下面,我还会举出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如何去发现,去研究城市的核心专长。好的核心专长当然不能完全靠外人来做,我们目前还是一个假设,有一个例子是最近才做的。

  在我国北方内蒙古自治区,接近外蒙古的地方有一个城市叫包头,大家都知道这个城市是依靠钢铁起家的,整个城市地区大概有240万人口。我们到包头的时候,市长跟书记请我们吃饭,希望研究一下在包头有什么行业可以确定为包头的核心专长。我说:这很容易啊。你们有稀土,有稀有金属。包头的开发区就叫做包头稀土开发区,而且还是国家唯一的。包头这个城市稀有元素的储量,就占全球总储量的40%。15种稀有元素,像做计算机显示屏,做发动机的永磁体,都需要用到稀土。这是非常宝贵的资源。既然这里叫稀土开发区,我们就研究一下稀土能不能成为你们的核心。稀土在包头既然拥有全球40%的储量,应该很容易发展成为当地的核心专长。后来我们组织了一个团队,包括请来了日本的稀土专家,大阪大学的顧鴻壽教授,深入包头,连续做了3天考察研究工作,研究稀土为什么不能成为包头市的核心专长。因为稀土的产值只占包头GDP的2%多一点。这完全不成为比例,这个比例也说明这不是它的核心专长。一个核心专长至少要占GDP的40%以上。怎么会这样呢?

  我们就深入了解包头的稀土矿区的情况,还跟中国最大的稀土研究所所长交流。为什么稀土储量这么大的包头,它的生产工厂都在停工。稀土产业没有办法成为包头的核心专长。我们开完会也没有答案,跟稀土研究所长交流也没有得到什么信息。所长说我的人才很多都流失到江苏省去了。江苏省在提炼稀土方面比我们还厉害。我说这没有什么道理。在包头产出的矿,这个产业的上游在包头,中游的加工居然没有办法跟江苏省竞争。江苏省是把这些大石头远距离运到那边提炼,经过提炼后的产品再卖到日本,光这些运费就得有多大。在矿产地包头这里提炼居然没办法跟江苏竞争。省了这么多运费还没办法跟江苏竞争。这就是我们提出的疑问,但他们也没办法给我们做出解答。后来我们就来到生产稀土的白云鄂博矿区,这里离包头有300多公里路程,是在很远的地方,路上还要跨过整个草原。我们专门到矿区去研究,跟那里的专家交流、求教。经过三天的稀土之旅使我们终于找到了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关键只有一点,就是稀土并不等于稀产。所有的政府官员和专家都迷失在这一个点上,就是稀土虽然说是稀有金属,但是它并不稀少。全世界非常稀有的矿产只是表明种类稀有,但它的储量已经远远超过全世界使用量的上万倍以上,根本不需要限制开采。虽然有很多产品需要用到稀土,但也仅仅需要一点点的量,稀土矿的产量却是很大的。我们常常把稀土、稀有元素想像得非常稀少,抱着不开采,抱着让它升值的想法,好让以后大家都能够依靠它。但是江苏省却是以做生意的思想去做稀土加工生产的,在全国各地去购买稀土矿石,虽然其它地方的储量比较少,但是也只需要开采一点点,就可以满足很多需求。反而储量多的不敢开采,还不如那些加工厂,到处去收购,大量生产,达到生产的经济规模,它就可以赚钱了。像这样的研究个案,在各个城市,我们都要有人去研究哪些东西可以变成它的核心专长。有些很明显,像占世界储量的40%这个条件还不够明显吗?我们挑这个案例来说明,一定要发现核心专长,研究它真正的问题在哪里。

  我去年到西安去演讲,当时宝鸡市的吳市长也在那边听课,事后吳市长说宝鸡市请你当顾问,顾问顾了一年我也没有去。因为我也没有时间,有太多地方要跑。他就写了封信给我,说:温先生,我们请你当顾问,一年你都不来,所以我们决定把你升为高级顾问。我说,你将了我一军,我明天就去,我马上找时间去。实际上我也一直想去。宝鸡这个城市同其它地区都是一样的,也是266个城市之一,它有360万人口,可以算是一个大的地级市。但是它也具有同样的问题:招不到商。所以它也需要发现核心专长。最后王市长说:没有错,温先生,你讲的我们都接受,但是我现在眼前的问题已经卡到这里不能解决:我有好多国营企业下岗;我有好多毕业学生找不到事做;我有好多公司关掉。眼前的问题就一大堆。我刚刚讲,共产党的官员非常辛苦,从睁开眼睛就要应付眼前的好多问题。问题不能解决,哪还有心情听你讲课。听什么创造核心专长。我说你眼前有什么问题,他讲了半天,其实所有地级城市的城市经济里面围绕的问题都是一个,万流归宗引向最后的就是失业问题。国营企业绩效不良,统统加总,到最后面临的一个结果就是失业。有一些人没有职业,他就要来闹事,就要产生社会问题,他就要来政府要求这个要求那个。政府也不能老给钱啊!这些都构成了每个城市里面最头痛的也是眼前着急解决的问题。我们就针对这个再提出一些方案,看怎么样解决失业的问题。事实上,我在很多国家都做过这个方面的演讲,因为失业已经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不只是中国有,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中国是"制造失业"的国家,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一直在出口"失业",我们一直在引进外资盖工厂,吸引全球的投资。邻近地区像香港失业问题就已经不得了,董建华先生碰到我,第一件事情就谈:用什么办法解决失业,都快要到8%了。失业要怎么解决。当然我们今天所讲的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对策,但我希望大家能够转变观念,开拓思路。以后我还会详细写一本书,关于怎么解决失业问题。对于失业者,首先要加以分类。一个学校刚毕业的学生跟一个国营企业下岗的职工,这两种人没有工作统统称作下岗,但它的实质是不一样的,从类别到角色完全不一样。所以我们首先就要把它分类,分为可再训练跟不可再训练组群。有些人失业是他需要新的技能和新的学习,他可以再训练;有些人是不可以再训练的。我小时候,我们家是开那种家庭式的水电行业。我们家也很窮,晚上睡觉都是跟十几个工人挤在一个房间。所以我从小就跟那些修电灯的工人一起长大。我就常常在观察他们。那些工人跟我年纪差不多的小学徒,他晚上看书的目的是为了要睡觉,他看两页书就睡着了。这样的人就是天生不适合念书的。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去培养让他念英文,念计算机的。我们一定要认知社会群组是有可再训练跟不可再训练群的。另外一种是退休的。有的老年人很勤劳,其实已经七十多岁了,他为什么还要做事呢。老年人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对我们这个社会来说,仍然是一笔很大的财富,若能够加以利用,会产生很大的好处。针对是否可再训练,要把它分为两类,一种是知识型的,有人可以再增加知识,他头脑很清醒,还可以学习,我们现在有SET的课程,让他学计算机,怎样学好计算机软件,怎样学好英文,学好打字,让他转型到新科技的产业,这是属于知识型的。有些人没有受到过那么多的教育,是属于技能型的,就教他一些工业技巧,操控车床,加工模具等等。这些是我们解决失业的一个对策。那么针对不可再训练的群组,虽然他属于不可再训练群组,但他还是一个人嘛,他只是不会再读书,不会再学技巧,但是他做做零工还可以。这个时候就是要增加城市的服务业。增加城市的服务业的范围来吸收这些不可再训练群组。比较24小时的服务,过去服务是到12小时,现在可以延长到24小时,什么东西都能够送到家里去。比如说你买一本书,就可以送到家里去。上海就有送一本书两块钱这样的服务。他专门替书店送书,没有薪水,书店打电话给他,某某人要一本书,去送到他家,两块钱。你会说这连工钱都不够,汽车连油钱都不够。实际上他不是只送一本,他要送很多人,很多书店让他送书他就够了。24小时到户服务,这些都是延长和扩展服务业的范围。这些就可以吸收不可再训练的群组。同样的,退休的群组,也不要让他到处抱怨,到处扰乱那些可以工作的人。我们要增强文化、休闲、康乐等活动。在有些省份,有非常多这样的组织。60多岁退休了的老人,身体还好得不得了,没有办法解决,他也会闹事。他没事还会扰乱他的孩子的工作,还会去扰乱别人。后来我们就教他打鼓,打中国历代各种不同的鼓,编成不同的打鼓团体,还可以外出去演出。这样可以消耗一百万人。当时我提出这个构想的时候,他们说那怎么办,钱哪里来,我说一天就给他吃两个盒饭,没有多少钱。他说那这个还是要付钱,谁去付这个钱。当时在底下听课的政府官员里有很多市长就说:我愿意付,如果只付两个盒饭钱就可以解决问题,我真的愿意付。因为他可以解决很多负面的问题,比如生病,其它负担可以降低。他有健康的活动,其它许多费用都可以降低。这个就是针对眼前问题的简单解决方法。
 
  我们在这里谈到的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在过去我们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如今我们也碰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还需要我们进行长期规划来解决,对于城市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要发展城市的核心专长。

上一页  下一页
 

Untitled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