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简报 网站导航
社火在湟源
扮相与行头
社火的服饰
乐器与道具
 

 

社火在湟源

  锣鼓敲起来,旱船划起来,高跷踩起来,狮子舞起来,秧歌扭起来……从农历正月初八开始,忙碌了一年的劳动人民开始了自己的娱乐——演社火。通过社火表演来表达自已的快乐和心愿。每一位"演员"都尽情表演,平常拙嘴言呐的庄稼人,此时却象欢快的百灵鸟妙语连珠。舞姿翩翩。

  从正月初八起,一直到灯节后十七的日子里,都有演出,晚上还出“黑社火”。有的邻近和相连的村子还联合演出,串村演出好几天。演员众多、阵容庞大。处处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湟源社火的名目很多,什么耍龙、狮子、花鼓、太平鼓、八大光棍、拉花姐、高跷、罗汉、秧歌、高台等。打外场的还有报儿、官老爷、大哑巴、卖膏药、胖婆娘、大头罗汉等。是最为隆重而又具特色的民间传统节目之一。

  湟源的民间社火在原有的基础上吸纳了外地优秀的民间社火节目或优秀的唱词和舞蹈动作,同时又吸取了兄弟民族特别是藏族舞剧的传统,于是出现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社火节目。提高了社火的质量。在湟源,各地的社火也各不一样。南部地区社火采用的乐器中唢呐,几乎贯穿于每一个节目。但西部地区社火节目中自始至终都没有唢呐的声音。高跷的步伐也不一样。

  据文字记载,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为传说中之火神。火,是人们煮食和取暖之源。远古人类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神物加以崇拜,并形成祭祀“社”与“火”的风俗。如今,随着娱乐成分的增加,社火成为规模盛大、内容丰富的民间娱乐活动。 湟源社火起源何时,没有正式的文字记载。但许多相关的故事流传于民间。

  每年的社火开始于农历初八,一大早,社火头组织鼓、狮子、秧歌等一部分节目,走家串户收演份钱。演份钱是随每家的心愿,由几块钱到几十块甚至上百元不等。

  接下来是社火头们最忙碌的时间,安排节目的演员(表演“社火”的演员本地称“身子”,),分派人员培训唱词、舞蹈动作、计划购置服装等。演员们除了接受培训外在家自己准备一些必需品。如八仙演员要制作身上背的花树。其他演员要准备头饰等。一直忙到正月十二的早上,演员们在村头的庙前集合开始今天(今年)的第一场演出。

  随着电视的普及及现代文化、外来文化的影响,社火这一民间文化有渗透进许多新的内容,每年正月十五至十七,白天各乡的社火进城表演,各单位的彩车、方队、社区老年秧歌队穿街走巷。热闹非凡。晚上湟源排灯摆满东西大街,观众如潮。每一盏排灯讲述一个美丽的传说。有:八仙请寿、千里走单骑、唐僧取经等,涵盖了中华大部分传说与历史故事。排灯用传统的剪纸、刺绣、绘画与现代声光技术结合,讲述着一个个美妙的故事,展现山区小县美好的未来。

返回顶端

  青海省湟源第三中学 | 2007年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