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 奇 的 历 史
人 文 风 情
军 事 重 地
商 业 古 道

 日月山,神奇的历史
  
蜚声中外的日月山,就位于我们青海省湟源县,这天,我们师生一起,乘车驱往日月山,在秋日的艳阳下目睹她的风采。  自然风情与人文景观
 神奇的名称变迁与由来

  日月山得名于美丽的山色、山形、山名、山情,还得名于神奇的传说、掌故、一路上老师讲述了有关她的史记:唐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作为和平使者远嫁吐蕃,行将赤岭时,直情径行,掷日月宝镜在山,后人将赤岭称“日月山”,汉藏民族中留下经年不衰、常讲常新的美好传说.嗣后,唐蕃多事,边吏不谨,互有侵轶。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双方互遵旧定,吐蕃表示不侵河湟,不惊牛马,不踏庄稼;唐表示不袭击吐蕃城塞和部落,不阻断交通道路。于赤岭建立界碑,碑镌以月托日之象,借以昭示唐蕃友好“在天之为日月,于地之为舅甥”。此就是日月山之名所称也。
  日月山载之于史,传之于民,之于壁,咏之于歌,伴之于舞,还得于地质学家、气象学家、植被学家、生态学家、历史学家乃至文学家的诸多新说,揭开了她的神秘面纱,还以灿烂的新目。

灿烂的昆仑文化中的日月山

   日月山是昆仑山的外围之山,在《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提到“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处白之。其下有弱水渊环之,其外有火炎之山。”这里西海指今青海湖,流沙指湖东沙山,赤水指黄河,黑水指寺脑河,有山指昆仑山今哈城南的野牛山,其高4898米,方圆几百公里。有神指青海湖海神西王母,弱水指今倒淌河,火炎之山古指赤岭,即今日月山。
日月山作为昆仑山屏障,火炎之山名不虚传。据史书记载:《水经》言其高三千丈,山石皆赤,北接大山,南依雪山,号曰赤岭。南北朝宋云求经过这里有曾记载说:“赤岭不生草木,因此以名”。清人吴廷伟在《定藏纪程》中记述:“北边岭口为土黄色,南边岭口为土红色,所以称日月山”。
   据实地考证,日月山附近有称“红山”“红岭”全皆赤色,历史名城石堡城就坐落在褐赤色的悬崖峭壁上,整个南屏山,即今华石山西头,靠近日月山那里方圆数十里,皆是红色的断层石崖,从日月山鸟瞰,整个山区一片皆赤,红色所遮,完全符合昆仑神话中“昆仑之丘,其外有炎山”之说。昆仑山、弱水炎山构成了“昆仑之丘”三级奇特结构的壮丽河山。
   我们这儿的老人们传说,日月山是西王母驻锡巡游之山。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查阅了历史资料,据考证,西王母一支迁徙到今青海湖、日月山、野牛山(昆仑山)。发展自己的势力,渐次建立了西王母国。史书上“赤雪洁莫”可译为“万帐王母”,万帐王母就是“西王母”。西海海神(青海湖)就是西王母。祭海就是祭祀“西王母”。“西王母的瑶池”就是今天的青海湖。环湖地区就是“虎齿豹尾”西王母的故乡乐土。“湟水谷地中的湟源是西王母经常活动巡游的地方”。著名的学者常征先生在《山海经·管窥》一书中直言“昆仑山乃仅指日月山”,在与日月山不远的宗家沟,就有一百多个石洞,据专家学者考证是西王母早期的石室。2003年现任《人民日报》社社长的邵泽华亲自题词“昆仑西王母”石碑立于日月山上,游人历目不忘。青海湖—倒淌河—日月山—野牛山—宗家沟是西王母活动的地域,而日月山尤是西王母聚仙会众的圣山。
  还有一种传说,说日月山是夸父追日之山。昆仑神话中“夸父追日”就发生在日月山。《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说:日月山“日月出入之所”。传说,夸父追到日月山,看到日头就落到山上,喜不自禁,认定稳操胜券,谁知追到山顶,天地广阔无限,日头似在千里之外的西海边上,气得昏死过去。恰在这时西王母得知,深感夸父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精神,将“炎山”封号为“日月山”。有民瑶曰“日头来、夸父挨,穷追不舍炎山外,炎山外,仍不逮,眼看坠落在西海。”
    日月山是大禹治水之山。在日月山脚下,直到上世纪60年代,那里建有禹王庙,内有禹王神像,壁间绘有“大禹治水”的宏大场面。据考证这是青海、西部乃至全国唯一的一处纪念大禹治水的祀庙。    
   大禹治水在中华民族上古时代成为震憾世界的伟大工程,大禹奉舜帝之命,日夜奔跑于三山王岳之间,仍不得消患。于是寻河追源,到积石州(今贵德)积石峡(今龙羊峡)看到黄河水流入青海湖,湖水上涨,浸淹周边,危急河湟,波及中原。于是,大禹在青海湖东壅起一道水坝,日月山隆起,古黄河顺势流入积石峡(今龙羊峡),大禹彻底消除了环湖地区的水患,世世代代生活在日月山下的先民从此安居乐业。后人在此修建了禹王庙,祭祀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和卓著功勋。
如此朴实的日月山,竟有这般丰颖的辉煌的历史,令我们震憾并起敬。

日月山见证了一段神奇的历史
   日月山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早在隋代开皇元年(581年)文帝势力深入河湟,隋军经鄯州(今西宁市)到日月山,在日月山西(丰利山)击败了吐谷浑。唐贞观九年(635年)李道宗等分兵进军今日月山,大军所至,吐谷浑败溃,史称“库山大捷”;唐高宗总章三年(670年)常胜将军薛仁贵领兵入青海,过日月山,唐军在大非川(今共和切吉)遇到吐蕃军队强有力的抵抗,十万大军覆没,从此唐朝势力范围退至日月山以东。   &nbsp唐玄宗永淳元年(682年)吐蕃攻入河源军(今西宁市),军使娄师德将兵击于日月山下的白水涧,取得“八遇八克”之胜。唐开元五年(717年)吐蕃翻越日月山,设戍石堡城与唐以资抗衡;唐天宝六年(747年)哥舒翰在攻取石堡城之前,奋然仗剑,拒吐蕃军于苦拔海(今日月山西)。明洪武二年(1369年)将军沐英略地日月山。十年(1377年)征西将军邓愈讨青海蒙古至日月山。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兵部书郑洛经营青海,挥兵进军日月山,烧焚仰华寺(今野寺沟);清雍正元年(1723年)青海和硕特蒙古王罗卜藏丹津反抗清朝,在日月山西(察汗托罗亥)起事,同年将军岳钟琪分兵两路,一路翻越日月山,将罗部穷追至青海湖西。
   日月山是汉藏民族亲密无间的见证之地。唐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李世民把文成公主许嫁给吐蕃松赞干布,文成公主不辞万苦,栉风沐雨,过日月山,为促进汉藏文化交流,发展民族团结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受到了汉藏民族一致的敬仰,从此唐蕃之间出现了“金玉绮绣,问遣往来,道路相同,欢好不绝”的崭新局面。据不完全的统计:公元634至846年间,唐与蕃经日月山往来达191次之多,可谓“从此干戈化玉帛、九州同享太平年”。
   日月山早在唐代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中原与青藏高原民族贸易的茶马互市之地。据《旧唐书·玄宗纪》、《新唐书·吐蕃传》记载:开元十九年(731年)唐遣鸿胪卿崔琳使吐蕃,是年九月,吐蕃派相论尚它律来长安入见,请于赤岭为互市,唐许之。二十二年(734年)遂立碑赤岭,以分唐与吐蕃之境。从此,双方撤去守兵,赤岭以西牛羊遍野,赤岭以东五谷丰登,分界线上出现了一片安居乐业、繁荣昌盛的景象,可谓“茶马互市通有无,贸易畅兴赖此山”。
   日月是西藏政教最高领袖“达赖喇嘛”的封号之地。在十六世纪的后半期,漠南土默特蒙古首领俺答汗的势力深入青海,他仿照忽必烈与八思巴建立经教的故事,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在日月山附近的(今野寺沟),修建了十分壮观的寺院,称“仰华寺”。万历六年(1578年)俺答汗邀请西藏高僧索南嘉措来青海仰华寺会晤,并举行了十万人的法会。今在那里仍有一村称“本康”意为十万佛子。在法会上俺答汗自比忽必烈,将索南嘉措比为八思巴,互上尊号。俺答汗赠索南嘉措为“圣识一切瓦齐尔达赖喇嘛”,从此“达赖喇嘛”名号就开始了,索南嘉措自为三世达赖,向前追认一、二世达赖。“瓦齐尔达赖”是梵文,意思是“执金刚”,“达赖”是蒙文,“大海”之意,“喇嘛”是藏语,“上师”之意,连起来统称“包罗大海般智慧的执金刚大师”。索南嘉措又赠俺答汗为“转千金法轮咱克喇瓦尔第彻辰汗”,被尊为法王和汗王。可谓“日月山边建华寺,达赖封号从此始”。
   日月山是和硕特蒙古来青海游牧的分区之地。和硕特蒙古王固始汗统一西藏后,他命令诸子游牧青海,并把青海境内的蒙古分为左、右两翼,又称左右两盟。左翼从日月山下的东科寺起辖有海北、柴达木西部等的一些地方;右翼从日月山西起辖海南、果洛等地一部分。可谓“两盟划界日月山,相看总是自己人”。
……
    不言而喻,日月山已成为各民族顶礼膜拜的“圣地”而额手称庆。
    不容置疑,日月山已成为海内外观光旅游的“胜地”而举世无双。
    不由分说,日月山已成为北京通向拉萨的交通“要地”而铺设金桥。
    不可不说,日月山已成为历史上蒙古民族生存“牧地”而放歌青海。
    不易之谈,日月山已成为中原与青藏高原连接的“边地”而互通有无。
    不可否认,日月山在历史上成为兵家必争的“重地”而互有侵轶。
    不期而然,日月山已成为周边山民奔小康的“福地”而繁荣昌盛。
    不约而同,日月山已成为中国青海湖国际自行车比赛的“景地”而举世注目。
    不同凡响,日月山已成为研究日月山文化的“领地”而绝无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