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江银耳简介
  • 地理环境及历史
  • 银耳价值
  • 银耳栽培技术
  • 银耳美食
  • 银耳新闻
  • 工作简报
  • 关于我们

  • 《银耳生长地理环境》
  • 《关于银耳的历史》
《银耳的历史》

当前位置:首页银耳的历史

《御香飘渺,御膳房》关于通江银耳的记载

  银耳的人工栽培始于1894年(光绪二十年),清宫侍女德龄著《御香飘渺,御膳房》论通江银耳说:“银耳那样的东西,它的市价贵极了,往往一小匣子银耳就要花一、二十两银子才能买到。而且就是寻常人或官员,愿意花多贵的钱去买它的话,也不容易得到好的,理由是最好的银耳(通江九湾十八包)已成为四川做官的人孝敬太后的一种专利品,他们雇佣了许多人,常年在那里搜寻最好的银耳拿去巴结太后和勾通外商,大发横财。

银耳碑图片

  1964年4月涪阳鄢家沟娃娃岩出土的《建立耳山会碑》的内容即可佐证。碑文曰:戊戍夏月既望,予东山公宅,甫临公曰:“幸哉,适得其人矣!”有人显出会薄一册。览毕,知雾露溪橡树产耳,前色黑,丙申俱白,丁酉尤甚。予不禁谓然曰:“异哉,天之厚待斯土亦至于此乎!”一山望之如天之泻银,近而观之,间若雨金焉。究其滋长,实地灵气所钟饮?夫天地产此物以利人,而人不珍惜之,听其盗伐偷盗是人昧天地之心也。公乃邀集同人,每名出白木耳一两,积成一会,定出公约。产则分疆界,以禁偷窃,不产则创建学馆,以教蒙童,安社会和睦朋友,守望相助,以至家给人足,终美风清也哉!


水资源枯竭

  据史料记载,清朝宣统元年(1909年)清政府就开始对通江银耳按名贵货物征税每两十文。1924年英国神甫艾德理,史密斯从敦煌考察南下在通江暮名采购银耳回国馈送亲友。 通江陈河乡陈利生在重庆、上海经营银耳而成为当地首富,被誉为“银耳大王”。他在上海开办的“金利成”商行把银耳运销到新加坡等南洋一带,从而使通江银耳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上独占螯头。 通江银耳自问世以来,就受到各级官史及政府的高度重视。早在1931年,那时的通江县知事饶光明发布告严禁毁坏耳林,1937年涪阳、草池、新场等乡成立了白耳同业大会,登记会员867名,1945年通江县白耳业会成立。1951年3月11日,川北人民行政公署,达县地区专员公署发布通令,传达以胡耀帮为主任的川北行署党委的电示,令县长对银耳山林“严加管理,并拟定出具体保护办法”。据此,县生产委员会拨“白耳贷米”五万斤给涪阳区以解决耳农砍山、排棒中的困难。1960年4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商业部,四川银耳生产通江现场会在涪阳召开。1974年通江银耳突破万斤大会,1975年通江银耳产量2.5万公斤,1985年通江银耳产量10万公斤,1993年通江银耳15万公斤。为通江银耳生产作出过巨大贡献的公司银耳技术员屈全飘1983年被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1995年3月中国特产之乡组委会在北京授予通江县“中国银耳之乡”的称号。通江县第十二届二次人代会通过,决定每年9月9日为通江“银耳节”,并予1991年9月9日举办了通江首届“银耳节”庆祝活动。

 

Copyright © 2011 火炬初级中学